DQZHAN訊:美國港口費進入***:全球35%關鍵船隊受沖擊
隨著10月14日美國針對與中國相關的船舶征收港口費用的日期越來越近,全球航運業的關注度正迅速升溫。
根據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(BIMCO)**航運分析師Niels Rasmussen的分析,這項措施可能會波及全球干散貨船、原油油輪、成品油輪和集裝箱船隊中約35%的船舶,這些船只在靠泊美國港口時可能被征收額外費用。
Rasmussen指出,盡管被征收船舶的運力占總量的44%,美國的進出口商無需擔心運費上漲。在這些可能被征費的船舶中,約七成為中國擁有或運營,另有三成是在中國建造。不過,其中超過一半的中國建造船舶由于船型較小或屬美資所有,將可獲得豁免。
根據分析,散貨船更容易受到成本上漲的影響,約45%的散貨船可能被征收USTR費用;相比之下,原油油輪與集裝箱船的比例約為30%,成品油輪則僅為19%。這意味著干散貨船東的成本壓力將*為顯著。
不過,從整體市場來看,這項政策的實際影響或許有限。今年以來,美國市場在各船型全球需求中的占比僅為9%至19%;而歷年統計顯示,僅有16%至24%的美國進出口貨運是通過這些可能被征費的船舶完成的。
從航線部署來看,未來的風險也有限。BIMCO對全球前十大班輪公司東西向主要航線計劃的分析顯示,未來靠泊美國港口的船舶中,少于20%的船只將受到新規影響。其中多數由中遠海運集運、東方海外或中資租賃銀行持有或運營。
Alphaliner*新報告顯示,若主要集裝箱班輪公司維持現有赴美航線部署,2026年可能承擔高達32億美元的額外征費,其中中遠海運受影響*重,約15億美元,幾乎占總體近半。
為規避成本,多家航運巨頭已啟動船隊調整:MSC率先撤離中資租賃船舶,達飛與ONE同步終止部分與中國融資租賃機構的長期合同,韓新海運與陽明海運評估轉投韓日航線或新造船替代中建船。此外,還有公司通過更換船旗國或減少赴美航次來規避征費。
中遠海運集運已表示將繼續維持運力及有競爭力的運價,而其他多家班輪公司也已承諾不會因新規而征收附加費用。
Rasmussen認為:“既然多家班輪公司已明確不會漲價,而中遠海運也勢必要跟進以維持競爭力,我們預期集裝箱市場的運價不會因此上升。至于干散貨和油輪市場,預計大部分受到USTR費用影響的船舶將退出美國航線,因為她們難以在新成本結構下保持競爭力,因此這些板塊的運價也大概率不會上漲。不過,在政策執行初期,由于各方適應與理解上的混亂,短期內不排除出現運價波動。”
不過,市場對于美國港口費是否會真實生效仍存疑慮。標準普爾本周在報告中表示:“有觀察人士認為,作為更廣泛談判的一部分,10月14日的*后期限可能會延長甚至取消,但這一不確定性已令航運公司心生擔憂,也為船隊部署戰略增添了新的地緣政治風險。”